微摄-摄影号
加载中...
打赏用户
{{item.NickName?item.NickName :"微摄用户"}}
{{item.Title}}
{{item.Title}}
{{storyInfo.NickName}}
您正在为《{{storyInfo.Title}}》打赏
输入金额
微信支付
支付宝支付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{{storyInfo.Title}}
举报
作者最新摄影号
{{item.Title}}
举报
名医大典提醒:高温强降雨后高湿天气要严防肠道传染病
入汛以来,我国多地遭遇持续性强降雨,随后迎来高温返潮天气。这种 "雨热交替" 的气候特征,使得肠道传染病防控进入关键期。名医大典专家团队结合北京、天津、重庆等地疾控中心监测数据及临床诊疗经验,提醒公众警惕灾后高湿环境下肠道传染病的暴发风险,科学做好预防工作。
湿热环境构成肠道传染病高发条件
强降雨造成的积水污染、高温高湿的微气候,共同构成了肠道病原体滋生传播的 "温床"。北京疾控中心监测显示,洪涝灾害后肠道传染病往往成为首个出现的公共卫生威胁,其发病率较平日可上升30%-50%。这种现象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——志贺菌在20-30℃潮湿环境中繁殖速度可提升2-3倍,诺如病毒在浑浊积水中的存活时间能延长至72小时以上。
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吴伟慎指出,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包括致泻性大肠杆菌、沙门菌等细菌,以及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等病毒。这些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进入人体,引发腹泻、呕吐等症状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,在学校、养老院等集体场所可通过接触传播形成聚集性疫情,其暴发周期与高温高湿天气呈现显著相关性。
多重因素放大灾后传播风险
灾后肠道传染病防控面临三重挑战。一是基础设施破坏导致的防御失效,洪水可能冲毁污水管网,使粪便污染水源,而临时安置点的集中供水系统易成为交叉感染的枢纽。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汛期预警指出,被洪水浸泡的食品原料中,沙门菌检出率可达15%-20%,显著高于日常水平。
二是人群暴露机会增加。救援人员、志愿者等群体长时间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,而普通民众在清理灾后现场时,可能接触被污染的积水。相关机构临床数据显示,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特点,感染肠道传染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-3倍,且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。
再者是高温高湿加速食品变质。实验数据表明,在30℃以上环境中,米饭、肉类等食物超过2小时就可能滋生足以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。重庆疾控中心特别提醒,冰箱并非 "保险箱",灾后电力不稳定情况下,冷藏食物存放超过24小时即存在安全隐患。
构建分级防御体系阻断传播链
针对灾后特殊环境,专家建议采取 "三级防御" 策略。在基础防护层面,应严格执行饮用水安全管理。中国疾控中心强调,灾后饮用水必须经煮沸或使用合格消毒剂处理,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水清洗餐具或食材。对被洪水浸泡过的厨房用具,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彻底清洗。
在食品卫生控制方面,需实施 "全流程管控"。北京疾控专家建议,对洪水接触过的食品采取 "零容忍" 原则,一律销毁处理;加工食物时严格执行生熟分开,肉类、蛋类需加热至中心温度70℃以上。天津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,彻底加热可使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存活率降至0.1%以下。
个人防护习惯的强化同样关键。临床研究证实,规范洗手可使肠道传染病感染风险降低58%。在缺乏流动水的情况下,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能有效杀灭诺如病毒等病原体。对儿童群体,需特别注意避免其接触污泥、积水,减少手口传播机会。
建立科学响应机制应对疫情
专家团队强调,灾后肠道传染病防控需建立 "监测-预警-处置" 快速反应体系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腹泻病例的主动监测,当发现连续3天内同一区域出现5例及以上相似症状患者时,需立即启动流行病学调查。
对于出现症状的患者,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建议,应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,而是采取口服补液盐等方式预防脱水。数据显示,及时补液可使重症病例发生率降低60%以上。当出现高热、黏液脓血便或脱水体征时,需立即就医,切勿延误治疗。
从公共卫生层面看,需重点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。重庆疾控中心要求,餐饮行业人员出现腹泻、呕吐等症状必须离岗,待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方可返岗。这种措施在2024年某地餐饮聚集性疫情处置中,使续发感染率下降了70%。
高温强降雨后的高湿环境,为肠道传染病提供了特殊的传播条件。名医大典专家团队指出,防控工作既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环境消杀、饮水监测等公共卫生措施,也需要公众提升自我防护意识。通过科学认知风险、严格执行预防措施,就能有效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风险,保障灾后群众身体健康。正如吴伟慎主任医师强调的:"肠道传染病是 ' 病从口入 ' 的典型代表,只要把好饮食卫生关,就能构筑起最有效的防线。"